愛嬰電子通訊︰母乳餵哺 人人樂道 (2025年9月)

資訊類別:

按此 下載 PDF全文版本(包括圖像 及 相關網頁)

 

醫護媽媽實戰分享:從迷思到信心的母乳路

作者︰

李海瀅醫生︰香港兒童醫院新生兒深切治療部副顧問醫生

林小慧女士︰伊利沙伯醫院婦產科資深護師(國際認證哺乳顧問,註冊助產士)

 

過去二十多年來,香港醫療團隊在支援母乳餵哺上下了很多功夫。隨著公共健康意識的提升及母乳推廣活動的持續推行,母乳餵哺已逐漸被公認為新生兒最佳的營養選擇,並取得了可觀的成果。

然而,在社會各界,仍然存在不少對母乳餵哺的誤解與迷思。這些觀念不僅影響產婦的信心,也阻礙了母乳文化的建立,繼而影響寶寶的健康與成長。

近年來,我們更觀察到一個令人關注的趨勢:部分新生兒的媽媽選擇不在醫院餵哺母乳。為了解背後原因,醫療團隊深入探究,發現在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,媽媽們接觸到各式各樣的資訊與意見,當中不乏迷思,例如「回家上奶後才開始餵哺母乳」、「奶粉與母乳的營養價值相若」等。

由於資訊混亂或錯誤觀念的影響,不少產婦在猶豫之間錯失了餵哺的黃金時機,甚至放棄了母乳餵哺。這值得我們深思與關注。

作為一位兒科醫生兼三孩之母,以及一名助產士、國際認證哺乳顧問與母乳媽媽,我們希望透過本文,闡明一些常見的迷思與誤解,並分享我們的親身經歷與臨床觀察,協助媽媽們建立正確的母乳觀念,讓她們能在寶寶出生初期就自信地展開母乳旅程,享受一段溫馨而深刻的親子連結。

 

醫生媽媽的三胎母乳經歷:從懷疑到堅持

作為三孩之母及新生兒深切治療部的兒科醫生,我深刻體會到母乳餵哺的複雜性與挑戰。母乳餵哺不同讀書寫字,不是單靠自己的努力就能成事。除了嬰兒吸啜的頻密程度與質素,產婦的水份攝取、休息、生活壓力、伴侶支援、工作環境等,都是影響奶量的重要因素。

我的三胎經歷正好反映出不同心態與支援對餵哺成效的影響,願與大家共勉︰

第一胎:戰戰兢兢,不相信自己能上奶。過度緊張、休息不足、腰酸背痛,奶量未達預期,最終只能維持三個月的「半人奶」餵哺。產假完結後復工,工作繁忙,有時連飲水的時間都沒有,人奶便自然收了。

第二胎:因信心不足而採取「有就有、冇就冇」的心態,並安排24小時全天候陪月支援,反而因放鬆與休息充足,餵哺時間延長至五個月。有了充裕的休息與心理調整,不但可以給當時只有三歲的大仔足夠的關注和照顧,亦能於復工後順利餵哺兩個月。雖然看到其他媽媽能親餵至一歲,內心仍會羨慕,但我也學會了接納自己、笑著面對:「就當我的胸不是親餵的材料吧!(笑)」

第三胎:結合多年醫學理論與知識以及實際經驗,我在產前諮詢母乳顧問,了解更多成功上奶的方法。產後積極親餵、補充營養、保持休息,加上伴侶支持,終於如願以償,成功全母乳餵哺。回想這段母乳路,真是有血有淚,如今成功以全母乳餵哺,內心真的充滿感動。至於我腰酸背痛的問題,原來只要人放鬆、奶水充足,一切都會迎刃而解。

讓我分享一段小插曲,是在三寶一個月大時我患病的經歷。雖然我當時被大寶的感冒感染至發高燒,更非常擔心會傳染給三寶,但我深知母乳含有珍貴抗體,又深信母乳能帶給三寶天然保護屏障,心裏便感踏實安穩。因此選擇繼續餵哺母乳,配合戴口罩、保持衞生、雙手清潔,在發燒期間持續泵奶並由家人以奶瓶餵哺。結果三寶順利度過艱難的一星期,這段與家人齊心共同對抗病菌的經歷,至今仍難以忘懷。

 

兩孩之母助產士的臨床觀察:五大常見迷思

在作為助產士和母乳顧問的日常工作中,我不時接觸初為人母的產婦,她們在餵哺母乳的初期往往面對不少挑戰,而這些挑戰的根源,往往在於資訊不足或錯誤的觀念。以下是我歸納出來的五大常見迷思,希望能為媽媽們釐清疑慮,建立信心。


迷思一︰擔心醫院不提供水奶,怕黃疸或體重不足

不少媽媽擔心初乳量少,寶寶會患黃疸或體重下降,於是選擇放棄母乳。其實,初乳雖少但已能滿足新生兒基本需要,而且營養豐富,並有助排出膽紅素。早期吸吮可促進乳汁分泌,降低黃疸風險。若過早使用配方奶,反而可能減少寶寶吸吮意願,影響奶量建立,亦錯失母乳中的天然抗體保護。醫護人員會根據臨床指引及寶寶的實際情況,在寶寶有醫療需要時補充配方奶,以確保新生兒能獲得足夠的營養和水分。


迷思二︰在醫院時好好休息,出院後才開始餵哺

有些媽媽認為在醫院應先休息,回家或到月子中心再開始餵哺。但事實上,產後頭幾天是建立母乳餵哺的關鍵期。早期親密接觸與即時餵哺有助穩定奶量與吸吮技巧。出院後環境變化大,壓力增加,反而更難建立和持續餵哺。善用醫院的哺乳支援,為日後餵哺打好基礎,能提升持續餵哺的成功率。


迷思三︰乳汁充足才開始餵哺

不少媽媽以為「奶多了才餵」,導致錯過黃金時機。其實,乳汁的分泌是靠寶寶吸吮逐步增加和穩定的。初乳雖少但極具營養,早期餵哺能促進分泌。若等到乳房脹滿才開始,反而容易讓媽媽不適,影響吸吮與增加奶量。愈早開始,愈能建立穩定供應,提升餵哺成功率。


迷思四︰奶粉與母乳營養相近

母乳含有抗體、酵素與活細胞,能動態調整成分,支援寶寶免疫與發展。奶粉雖不斷改良,但仍無法複製母乳的活性成分與保護力。此外,母乳餵哺促進親子情感、讓寶寶自我調節食量與强化口腔發育,是健康與親情的雙重保障。


迷思五︰媽媽生病不能餵哺母乳

很多媽媽一生病就暫停餵哺,擔心傳染寶寶。其實,只要注意衞生與防護,仍可安全餵哺。媽媽在患病時產生的抗體會透過母乳保護寶寶。除非患有特定疾病或服用禁忌藥物,大部分情況下都可繼續餵哺,讓寶寶獲得天然免疫屏障。(請參考上文李醫生的經驗。)


 

李醫生︰知識與信心之間的距離

我們觀察到,現今香港的家長很聰明,普遍具備良好知識水平,甚至會閱讀醫學文獻。知識大家都擁有了,但各樣的迷思卻依然存在。當所有專家都指出趁早親餵能幫助上奶,仍有媽媽選擇回家才開始餵哺;即使知道母乳營養價值高於配方奶,仍有媽媽因各種原因放棄餵哺。

我們相信,只要媽媽們能解開這些迷思,並對自己有信心,找出無法順利餵哺的原因並對症下藥,每一個媽媽都可以做得到。這份信心,不是來自完美的開始,而是來自每一次嘗試、每一次調整、每一次堅持、和每一次小小的成功,並且知道有專業的醫護團隊作後盾。餵哺母乳雖然有艱難的地方,我依然覺得以母乳來餵哺寶寶是非常值得的。

 

林姑娘︰母乳餵哺是一段充滿挑戰與愛的旅程

每位媽媽的經歷都值得被尊重與讚賞。無論是全母乳、半人奶,或是曾經放棄又再嘗試,只要有正確資訊與適切支援,每位媽媽都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餵哺方式。

母乳不僅為寶寶提供最純粹、最適合的營養,更是建立親子深厚情感的重要橋樑。從生育兩位寶寶的經驗,我深刻體會到母乳的諸多好處,並親身體驗早期回應式餵哺的價值。於寶寶出生後的黃金時期,及早享受肌膚接觸,讓他們在出生頭一小時內便開始吸吮乳房,並在產後房內全日母嬰同室,隨時回應寶寶的需求,回應式餵哺。到第三天,乳房漲奶,寶寶的吸吮不僅舒緩乳房的不適,也刺激了乳汁的分泌。即使復工後,我仍堅持早晚親餵,這不僅提供寶寶豐富的營養與抗體,也讓我們之間的親密關係持續深化。兩位寶寶健康成長,成為我堅持母乳餵哺的最大動力。

 

結語

我們相信,醫院、家庭與社會各界應攜手合作,積極消除有關母乳的迷思與誤解,推廣正確的知識與支援體系,營造一個友善、支持母乳的環境。唯有如此,寶寶才能在生命的初期階段,獲得最適合的營養與愛護,健康快樂地成長。

最後,我們鼓勵各位媽媽們:你們都非常了不起!你們每一次的付出,都是對寶寶最深的愛與關懷。相信自己,堅持下去,寶寶的健康與幸福就是最好的回報。

你並不孤單,這條母乳之路上,有我們,也有無數同路人與你們同行。無論你正處於哪一個階段 — 剛開始、正在掙扎、或已經走得很穩 — 你都值得被支持、被理解、被鼓勵。請保持信心,勇敢迎接每一個挑戰,因為你們的愛會讓寶寶成長得更健康、更快樂!

祝大家都能成功餵哺!

 

總編輯︰梁士莉醫生

中文編輯:歐葉麗賢女士

編輯部成員︰曾珮瑜女士、謝嘉雯中醫師、徐瑩女士、黃章翹女士、李海瀅醫生

插畫︰Ms Iris Leung – 草 – 插畫

 

All rights reserved by Baby Friendly Hospital Initiative Hong Kong Association.

愛嬰醫院香港協會,版權所有。

 

分享至:
  •  
  •  
  •  
  •  
  •  
  •  
  •  
  •